米都文苑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米都文苑
母亲的心愿

时间:2025年07月14日 08:09

来源:洪河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李冬生

点击量:

我的母亲是个有知识的女性,一生养育我们兄妹五人,培养两个大学生、只有我由于文革的影响只读到小学六年级就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

1980年春天,我被调往建三江走进千古荒原,去开发建设一个现代化农场。六年后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脑血栓瘫痪在床,被两个哥哥千里迢迢送到我家。妻子毫无怨言地为我挑起这副重担、伺候婆婆、抚养孩子的繁重家务。她每天为母亲梳头洗脸、洗屎洗尿、抽空还和母亲闲谈,唠家常,为母亲沉闷的心送去快乐。那时我在作业区上班、每天起早贪黑根本无法亲自照顾母亲,每天晚下班,我第一件事就是看母亲。“今天怎么样啊?吃饭没有?尿炕没有?又抹褥子上没有?”像大人管孩子似的了解情况。

有一天下班,我又像平常一样推开母亲的门,让我大吃一惊,炕上空荡荡的,母亲和妻子都不见了,当时我的头轰的一声,难道母亲她走了吗?不能啊?我急忙跑到医院楼上楼下寻找,连太平间我都看了,也没有。难道一个瘫痪老太太还能跑了不成、我垂头丧气地回家,天都黑了我还上哪找去呀!推开门,我愣住了,只见妻子正在炕前为母亲梳头呢!一边梳头一边问:“这回舒服了吧!”母亲嘿嘿地笑着。可把我气坏了。“你把我妈整哪去了,让我到处找啊!给妈洗澡去了,什么?你背妈去澡堂子了?你胆可够大了,出事怎么办啊?你想过没有?我妈她成天拉尿的,身上都有味了,你不知道啊?”我是跟她商量好以后了才背过去的。我真不敢相信,一个刚做完甲状腺手术不久的女人,怎能把一个四肢瘫痪的老太太背到离家800米远的浴池去的。而且又完好无损地背回来呢?我低下头,再看看母亲她早已在炕上发出呼噜呼噜的鼾声。

一晃三年过去了,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两眼已看不清东西了,每天都由妻子喂饭喂水,但她总是念叨一个名字,想谁呢?啊!我猛然想起,姐姐曾答应接她到沈阳养老,一定是想女儿了。姐姐是沈阳真空研究所研究员,也不能接她呀!那只是一句随便说的话,母亲当真了,每天都在盼望母亲地到来。为了母亲的愿望实现,妻子精心地安排一个温馨母女相会。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母亲吃完午饭,梳完头刚刚躺下,就听有人在敲门,妻子上前开门,走进一个拎手提兜的中年妇女,妻子忙推开门大声说:“妈,你看谁来了”母亲下意识的抬头睁开眼睛。你还认识我不?来人说,母亲疑惑地摇摇头。“我是从沈阳来的。”母亲瞪大眼睛连嘴都张开了。“我是淑惠呀!”这一声她真的听清了,“淑惠、淑惠”,母亲嘴里喃喃地重复着,眼睛里闪出喜悦的神情。“你咋才来呀?妈,想你呀!”说着眼角流出两滴热泪。妻子一看母亲激动了,怕过份伤感,接住话茬“现在火车上人可多了,坐了一天一宿的车才到三江啊?”其实她也不知道沈阳到底有多远。“媳妇对你咋样啊?”“好,你看着头脸都是她给洗的。”用手指着满头的白发,

“在这儿住的还行吧”“行我自己已经走不了,得用人伺候,真是给家人添麻烦”。“别那么想,当儿女的这是应做的。妈我们都上班,没有人照顾你啊!到我那也不太方便,还是住这吧!行吧?中,我听你的。以后我会常来看你的。母亲的双眼紧紧顶住女儿的脸,心中有说不完的千言万语。妻子忙解释,妈、我姐这次出差到哈尔滨,顺便来看你,不能常待,工作忙啊”。是啊,忙啊,母亲依依不舍地点点头,目送远去女儿的身影。她哪知道,自己这个亲生女儿,是儿媳特意为她导演的一个真情故事,走出门外的女儿,情不自禁的留下热泪,她是妻子请来的好友,帮助老人实现最后的心愿。

在母亲最后那段日子里,什么话也不说了,她临终的请求是,一定把我送回老家和你爸爸并骨哇!”母亲平静地走了,那一天是公元一九八九年九月三日。母亲心中没留下一点遗憾。(杨超 孟繁清)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