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都文苑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米都文苑
“湘”中别有韵

时间:2023年03月20日 15:23

来源:创业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袁野

点击量:


湘是湖南的简称。湖南人杰地灵,是毛泽东主席的家乡。在新中国解放军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中,湖南占了9位,其中3位元帅、6位大将。名人更是众多。

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这里汉族为少数民族,土家族占大多数,其次是苗族 壮族 回族 瑶族 侗族 彝族 蒙古族 布衣族 白族。导游说,“你们汉族的祖先是炎黄二帝,号称炎黄子孙,土家族人的祖先是蚩尤,炎黄二帝打败了蚩尤,蚩尤带着他的族人躲进了湘西深山老林得以生存繁衍。”我问他,土家族和汉族民俗有什么不同吗?比如过年。他说,土家族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谓之“过赶年”。说是在明代嘉靖年,正值年关,突然接到朝廷圣旨,调土家土兵协同抗倭。按路程计算时间,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才能按时赶到目的地。为了让出征官兵过年再走,就决定已集中的官兵提前过年。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祀祖颂功,每年过年都提前一天。

《魅力湘西》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节目都是湘西的风土人情,看了演出我才知道了“湘西三怪”一说。出于好奇问导游,他说自己是80后,也是听老辈人传下来,具体是不是真事,无法考证。一怪是湘西赶尸:很早时候,据说,土家勇士被派往边关打仗,死后按照土家习惯要落叶归根的,而古时交通不发达,湘西自古出巫师,于是其家人就请巫师将尸体赶回来。在沈从文的文章里,提到过,也未置可否。记得小时候看过赶尸的电影,那个穿着清朝的服装,在夜色中一蹦一跳的情景很是恐怖。二怪辰州符:据说巫师在赶尸之前,先要在尸体的额头贴上辰州符。湘西地方盛产朱砂,苗族创造了炼朱砂的技法。据说巫师赶尸除会念咒语外,也万万少不了朱砂。这朱砂以辰州出产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辰州符是用朱砂画的,传说只有用朱砂画的辰州符,尸体才会听令而行。赶尸故事不论其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我想这其中蕴含的其实是另一种乡愁。壮士只有回到故土,灵魂方能安息吧!三怪蛊术: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只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所谓的放蛊方式和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有见过。神秘的湘西三怪,虽是传说,却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信,但到现在也没人考证出个所以然来。

土家族是十分敬奉自己的祖先的,他们认为祖先的恩泽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祖先是护佑他们世世代代兴旺发达的最好、最权威的神。在张家界随处都可以看到,故去的家人墓穴和活着的人住的房子比邻而居,让我毛骨悚然不可思议。导游说,土家族每家每户都必在堂屋正壁上装一神龛,作为祖先的神位。逢年过节以及正月、七月的初一至十五,都要在神龛前焚香斟酒,盛情敬祖。甚至在平常吃饭、喝酒时,也不忘敬奉祖先。如:开饭前先装一碗饭,夹好菜并插一双筷子于饭中,以示请祖先先吃;喝酒前用筷子头从酒杯中蘸酒洒地,以奠祖先。

他说,你们到土家族做客,一定得了解土家人的风俗习惯,不然主人会不高兴。他说客人与主人家的媳妇和女儿是不能坐一条板凳或开玩笑的,不能坐主人家堂屋的门槛,主人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欺辱。如果你不小心用脚踩了灶前或火坑中的三脚架,主人也会很不开心,认为这是对土家族祖宗的不尊重。土家敬奉灶神,故禁忌把物放在灶台上,忌在家中吹口哨、打吆喝,忌穿蓑衣烤火或进厨房,认为这样会引火烧身,招来火灾。忌在家中打锣敲鼓或将撮箕倒扑于堂屋中间,这些都是家有丧事的表现。吃饭时,不准端着碗站在主人背后吃,不准边吃饭边敲碗,否则便是对主人不尊重,会让主人“背时”。土家认为,小孩若吃了鸡爪,会写不好字,若吃了猪鼻,长大了会打响鼾,若吃了猪尾巴,会一生一世落人之后,若吃了猪脚叉,长大了会找不到爱人。他们还不准小孩用手去指未成熟的瓜果,认为指后会使幼小的瓜果打蔫。如果主人家有孕妇,则切记不要在他家敲打东西、钉钉子、动土或移动较大的家具摆设,认为这样会动胎气。如果客人是孕妇或寡妇,则最好不要去参加土家人的婚礼,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新夫妇幸福美满。
    在张家界我们正赶上三月三,苗寨热闹非凡。导游说:古时候,在湘黔边境的大山里,生活着两寨苗族人。湖南这边的叫芭茅寨,贵州那边的叫木叶寨。平常,两寨人通路通婚、和睦相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一次,两寨后生为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争得刀枪相拼,结下仇怨。第二年,芭茅寨的人气愤难平,集结全寨的男女老少抬着竹子扎的鬼神、拿着刀棍火枪去攻打木叶寨,并首先占领了木叶寨前的一座山坡作为营盘。木叶寨的人针锋相对,也集结了百十号人守卫在寨旁的山坡上。两个寨子的寨主原本是亲家,见对方兵强马壮,又都有些五亲六眷,便都不想开战。相持了几天,敌意渐消。两寨人重归于好,在山上又唱又跳、杀猪宰羊地热闹了一天一夜。两寨人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地、畅快地欢聚过,便都记住了这个狂欢而友好的日子——农历三月初三,并相约第二年的这天,两寨人邀请相邻苗寨的乡亲们一起到木叶寨前的山坡上欢聚一堂。年年如此,相继成俗,便有了“三月三歌舞节”。
     除此之外,清明歌节是湘西苗族人民传统的歌节。这天,吉首、凤凰、花垣、古丈等地的苗族人民都要身着盛装、头插杨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吉首市丹青乡的清明山下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声不绝如缕。

湘西民俗节日颇多,四月八、六月六、樱桃节等等,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哭嫁。顾名思义,即土家姑娘在婚嫁之前必与母姨、姑嫂、姐妹一起抱头痛哭。且要边哭边唱,以此表达亲人间的骨肉深情、离别痛楚,表达婚后身居他乡的顾虑与惧怕,表达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愤慨。结婚的日子商定后,一般在婚前十天、半月即开始哭嫁,短的三五天,长的要哭一个多月。

每天夜幕降临,平日相好的姐妹以及新娘的女性亲戚,便于新娘的闺房中或堂屋的火塘边围坐在新娘四周,以手帕掩面,陪着新娘失声痛哭,倾诉衷肠。个个情真意切,声泪俱下,感人肺腑。哭嫁的形式有一人单哭、二人对哭、众人合哭。哭嫁使用的语言现在大多为汉语,少数土家语保留得较完整的村寨,仍用土家语哭嫁,其声调、韵味便格外奇妙。哭嫁的内容十分广泛,都离不开一个哭字。如:“哭爹娘”、“哭祖宗”、“哭姐妹”、“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妹哭嫂”、“嫂哭妹”、“哭媒人”、“哭花”、“哭席”、“哭苦情”、“哭出门”、“哭上轿”等等。摘录一段“哭爹娘”:“下嫁的日子快到了,后园的野猫在叫了,享福的日子快到了,受罪的日子快到了,我的爹,我的娘啊!你们的女儿哩,是羽毛没有长成的小鸟儿,笼在你们的衣袖里,叫我离娘哪里飞?你们的女儿哩,是眼睛没开的小蛇儿,盘在你们的骼膝上,叫我离娘哪里走?”据说,土家族姑娘长到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因为,出嫁时,新娘的《哭嫁歌》唱的多少、好坏,是乡亲们评价她聪愚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她日后在婆家分量轻重的关键一举。
   哭到接亲的那一天,男方接亲的队伍打着溜子、吹着唢呐、抬着花轿来了,女方赶紧抬一张大方桌挡在大门口,请事先安排好的“内管先生”与接亲的“礼官”对歌、盘歌。“礼官”胜出后,交出“三茶六礼”,方能进屋。俗称“拦门礼”。堂屋里,接亲的人还没歇气,突然涌出一群盛装的姑娘,用黑锅烟抹得接亲的后生们一脸花。后生们哪里示弱,反过来用这种奇特的“打发”追得姑娘们四处逃窜。新娘子好不容易止住哭泣,头搭“蒙帕”坐上花轿。听着喜庆的乐声,她轻轻地闭上眼睛,她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她知道,土家接亲闹新房是三天三夜不分大小的。

湘西是个充满神秘,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神秘的大山,谜一样的传说,独特的民俗文化被后人不断演绎成电影、电视剧。导游说,

电影《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等电影电视剧都是在湘西取的景。

导游李阿哥说这个话时,脸上充满了自豪感!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