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7月04日 08:25
来源:大兴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王宇光
点击量:
当晨雾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渐渐散去,建三江的黑土地便苏醒在第一缕阳光里。这片土地承载着共和国最深沉的期盼,在党的引领下,用七十年光阴将荒原写成诗篇,把年轮刻成丰碑,在东北边陲奏响一曲震撼人心的世纪长歌。
翻开历史的扉页,建三江曾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寒冬腊月,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能瞬间冻结呼吸,沼泽泥潭像巨兽的陷阱,吞噬着每一个贸然闯入的生命。然而,1947 年的春天,党的号召如惊雷炸响,十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与支边群众,扛着 “向地球开战” 的标语,怀揣着 “让荒原献粮” 的信念,毅然踏入这片 “八百里无人区”。他们用刺刀劈开荆棘,用铁锹挖出地窨子,在马架子里点起篝火,将青春化作垦荒的火炬。那些在暴风雪中艰难前行的身影,那些在油灯下绘制开垦蓝图的面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建三江最坚韧的基因。
党指引的方向,是建三江破茧成蝶的密钥。面对 “十年九涝” 的困境,科研团队与垦荒者在党的支持下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 “以稻治涝” 的妙法。当第一株稻苗在改良后的黑土中破土而出,希望的嫩芽便开始疯狂生长。从人力插秧到机械种植,从传统育种到基因改良,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有党的政策春风拂过。如今,七星农场的智慧农业示范区里,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农机编队整齐划一,无人机群如同空中卫士精准播撒,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 “喜怒哀乐”,曾经的 “北大荒”,早已蝶变为 “中国饭碗” 的核心产区。
建三江的蝶变,更是一曲产业创新的交响。党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孕育出 “建三江大米” 这块金字招牌。从田间到舌尖,全产业链的标准化运作,让每一粒米都带着阳光的温度和黑土的芬芳。与五芳斋合作开发的糯稻产品,不仅香飘全国,更让 “中国糯米之乡” 的美誉实至名归。“我在三江有亩田” 的认养模式,将现代农业与文旅产业巧妙融合,游客们在稻田间认领专属稻田,体验插秧收割的乐趣,品尝现磨的新米,让这片土地的价值在多元创新中不断升华。
站在万亩大地号的观景台上,金黄的稻浪翻涌如金色海洋,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丰收的乐章。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的铿锵誓言。1209 万亩耕地,140 亿斤的年产量,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是科技工作者日夜攻关的坚守,是一代又一代垦荒人用生命诠释的忠诚。
建三江的故事,是党领导下中国农业发展的缩影。从拓荒牛到智慧农业排头兵,这片土地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当夕阳为万亩良田镀上金边,远处的稻浪与天际线融为一体,建三江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党的指引下,向着 “中国现代农业之都” 的目标奋勇前行,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