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9月16日 07:31
来源:前锋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杨万霞
点击量:
本网讯(杨万霞)金秋九月,稻浪金黄。为锚定“大面积单产提升”目标、确保秋季水稻机收工作高效推进,将“颗粒归仓”的目标落到实处,前锋农场提前谋划、精准施策,从农机精修、技术赋能、方案细化三方面精耕细作,为水稻机收减损工作筑牢坚实基础,以实干助力现代农业标准引领高地建设。
农机检修“精雕细琢”,夯实减损硬件基础
“割台间隙差1毫米,就可能造成漏收;脱粒滚筒转速偏差,会增加籽粒破损率。”农场农机技术人员王强在检修现场一边调试割晒机参数,一边向农机手讲解。
自8月中旬起,前锋农场14个管理区组建“党员干部+技术骨干”技术团队,对全场4000余台割晒机、拾禾机、配套拖拉机开展“拉网式”检修。技术团队严格遵循“逐台检查、逐项过关”原则,重点拆解检查割台输送链、脱粒滚筒齿杆、切割刀片等核心部件,及时更换磨损零件;同步通过专业设备校准割茬高度、脱粒转速,精准控制割晒机割幅,调整倒伏作物作业适应角度,确保机械作业适配田间实际。
“光修好机器还不够,得让农机手懂操作、会保养。”农场农业发展部负责人表示。针对农机手操作需求,农场同步开展“理论+实操”专题培训,农技人员围绕分段收获技术要点,详细讲解机车改装、割台高度动态调整、行进速度匹配等实操技巧,并现场演示滤清器清洁、液压系统压力检测等日常保养方法,实时解答农机手提出的保养难题80余个,实现“农机达标+人员懂技”双重保障。
技术培训“靶向赋能”,筑牢减损专业支撑
“以前就看大家种啥我种啥,现在才知道种植模式和品种跟减损关联这么大。”在水稻机收减损“实景课堂”上,种植户吴春雨拿着测产数据感慨道。
为破解“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前锋农场采取“走出去学、沉下去教”模式,将技术培训与田间实战深度融合。一方面,组织种植户、农技人员开展观摩学习,在10余个水稻品种示范田设置“实景课堂”。种子专家结合测产数据,详细讲解不同品种抗倒伏、抗病虫害等特性与机收损耗率的关联,指导种植户根据品种特性匹配收获机械参数,从源头降低因品种适配不当导致的损耗。同时,通过直播稻与插秧稻对比展示田,直观呈现种植模式对田间整齐度的影响,让种植户深刻认识到“种植端减损”关键要点。
另一方面,农场聚焦机械作业核心环节,设立“田间培训点”,邀请种植高手、农机专家组建技术团队,围绕“倒伏地块收割技巧”“不同含水量籽粒收获参数设定”等难点问题开展实操教学,累计组织培训15000余人次。同时搭建线上技术交流平台,实时解答农机手、种植户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减损实效。
方案制定“精细施策”,构建减损保障体系
“这块地偏湿,建议先割晒作业;隔壁地块倒伏率5%,得调整割台角度……”管理区“田管家”于文江拿着“地块档案”,向农机手详细交代作业注意事项。
为实现“一地一策、精准减损”,前锋农场结合全场101.7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0余个主栽品种特性及地块墒情差异,制定机收减损专项方案,构建“地块摸排-动态调整-应急响应”全链条保障体系。14个管理区实行“分片负责”机制,为每块耕地配备“田管家”,详细记录地块倒伏情况、籽粒含水量、土壤墒情等信息,建立“一户一档、一田一表”;根据档案信息精准匹配割晒、直收作业模式,明确机械参数调整标准,确保作业“对症下药”。同时,农场加强与气象部门联动,分区域、分时段推送天气预报及大风、降雨降温等灾害预警信息,入秋以来已发布预警信息6次,指导种植户、农机手提前调整作业计划,规避不利天气影响。针对跨区作业农机,农场提前梳理资源、建立动态台账,明确作业路线、临时停靠点及维修服务点,推动农机转运效率提升,确保在最佳收获窗口期完成收割,最大限度减少籽粒落粒、霉变损失。
当前,前锋农场万亩水稻已进入蜡熟末期,收割作业即将全面开展,农场将持续优化秋收工作部署,统筹割晒与直收作业,以“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全力以赴打好秋收攻坚战,确保每一粒稻谷颗粒归仓,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