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6月23日 08:10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一百多年的岁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百多年,我们的国家历经沧桑,在风云变幻中砥砺前行,从满目疮痍走向辉煌,名扬四海。曾几何时,华夏大地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幸有南湖红船,划破黑暗,开启了改天换地的征程。无数先辈百折不挠,历经艰辛,只为让神州大地重焕生机。
在这片充满希望与奋斗的土地上,北大荒,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汗水。而郑艳波,就是众多拓荒者中熠熠生辉的一员。
1984 年,二道河农场建场的号角吹响,总局决定由克山农场援建。彼时,任克山农场科研站副站长,主抓园林建设的郑艳波,心中涌起一股炽热的激情,他毅然提出要奔赴二道河农场,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建设中。然而,由于植树造林工作正处于高峰期,且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人选,农场领导并未批准他的请求。但这并未浇灭他心中的火焰。秋冬时节,二道河农场的职工干部回克山农场探亲,从他们口中,郑艳波了解到了二道河农场建场初期的艰苦生活和林业现状。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尽管亲戚朋友纷纷劝阻,毕竟克山农场现代化程度高,生产和生活条件优越,但郑艳波心意已决。他在工作日记上写下豪迈诗句:“豪儿立志去边关,红专不透死不还。埋骨何需家乡土,祖国到处是青山。”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给二道河农场场长曲贵章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决心和想法。终于,在1985 年春节后,他如愿以偿,调入二道河农场,主持林业工作。
1985 年3 月,郑艳波告别了工作生活了21 年的克山农场,踏上了前往二道河农场的征程。当客车驶入这片亘古荒原,眼前的景象让他既震撼又充满期待。这里到处是齐腰深的大小叶樟,积水遍地,建房用的木料、砖瓦及砂石随意堆放,只有星罗棋布的帐篷,以及仅有的两栋楼房和一排平房。
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郑艳波没有丝毫退缩。当时农场没有苗圃,树苗全靠外购。1984 年4 月,农场在一区建设了一处苗圃,郑艳波接手后,立即扩大苗圃面积至130亩。他扦插小X黑10万棵,插垂柳30000棵,又从胜利农场调来红皮云杉40000棵、樟子松小苗4000棵、紫丁香苗10000棵,极大地满足了农场绿化的需求。1985 年,农场成立永久性苗圃用于育苗,并组建了园林队。同年春天,就在一区苗圃插杨树40万棵,造林159亩。1986 年,苗圃搬到场区,种植各类苗木100多万棵,为农场造林奠定了坚实的苗木基础,大幅减少了造林成本。此后,树种逐年增加,不仅有杨树,还有落叶松、樟子松、垂柳等,同时引进了紫丁香、小桃红、金老梅等绿化树种。
为了种好树,提高树苗成活率,郑艳波每天清晨五点就上班,将当天要用的树苗装在铁牛55车上,随车前往各作业区。在条田上,他亲自参与植树,中午也不休息,吃着自带的饭菜,渴了就喝沟里的水。当时路况极差,车辆行驶起来颠簸不已,遇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他常常很晚才能回家。在长期的植树实践中,他总结出“两沟一台”的条田植树方式。这种方法既能节省土地,又能利用沟边积存的水保障树苗用水,提高成活率,还利于森林防火。他撰写的论文《低温地“两沟一台”工程造林新技术》,获得管局1992 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 年秋,建三江启动“三五O”工程,二道河农场是工程重点。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造林任务,郑艳波每天最早来到现场,最晚离开。他不断探索,按照筑台、推平、定点的标准,全面推进造林工作。1992 年4 月,农场总局在二道河农场召开“三五O”工程定标现场会,二道河农场的造林经验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赞誉。
1997 年,55 岁的郑艳波从林业科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对林业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看到农场年年缺少造林苗木,他和另一名转岗干部一起栽种落叶松、樟子松、灌叶松。当年,就产出幼苗180万棵,摆床苗木95万棵,受到建三江同行的高度赞誉。在随后的三年里,共产幼苗462万棵,各类换床苗120万棵,彻底结束了建三江辖区外购苗木质量差、价格高、成活率低的历史。
郑艳波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林业事业。他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林业工作者”,1995 年荣获总局绿委黑龙江省垦区绿化奖章。农场也多次荣获省、总局、分局造林绿化标兵单位。
20 多年前,郑艳波从林业岗位上退下来后,又踏上了关工委的工作岗位。农场为促进关工委事业发展,为各个单位订阅了《火炬》杂志。但杂志是邮寄到农场关工委,无法直接送达各单位。于是,郑艳波主动当起了义务邮递员,这一当,就是20 多年。一辆28式自行车,一个布袋,三十本《火炬》杂志,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他从未间断。年近74 岁的他,即便要照顾患有脑血栓的妻子,也依然坚持把《中国火炬》送到每个基层关工委。
他还坚持每年到学校为孩子们讲北大荒故事,场次在五场以上,并与十二名孩子结成帮扶对子。一些贫困孩子的冷暖,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他不仅自己掏腰包资助贫困孩子,还发动“五老十大员”与贫困孩子结成帮扶对子,担任班级课外辅导员。
如今,年近八旬的郑艳波,依然忙碌在为党和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他为小学生开展爱党、爱国、爱荒讲座,帮扶有问题的学生,为年轻人讲述党的历史。他常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为党作一点事,我要把一生献给我热爱的北大荒。”
郑艳波等老一代北大荒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在二道河农场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这片热土的繁荣,不懈奋斗。
单位:二道河农场
作者:胡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