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11月12日 08:26
来源:洪河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王欣桐
点击量:
本网讯(高鹏飞 王欣桐)近年来,建三江分公司紧扣国家智慧农业战略,精心打造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服务“五维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通过物联网设备、北斗导航、智能农机等技术融合的深度,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经验向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转型,实现黑土地可持续保护。分公司利用数据平台打通“分公司——农场——种植户”三级链条,推动水稻育秧节水减肥、旱田减药增效,形成可复制的“数字赋能”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智慧赋能黑土 科技孕育丰饶良田
秋收过后,建三江分公司广袤的黑土地上,丰收的余韵还未消散,新一轮的农业科技创新浪潮已然涌起。
在洪河农场第三管理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平地机正在进行毫米级精整作业,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平整如镜的农田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洪河农场种植户晏春光站在笔直如线的田埂上,眼中满是憧憬与期待,“改造后的水田土地平整如镜、池埂笔直如尺、沟渠纵横畅通,明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份自信源自科技赋能的硬核支撑。秋收后,依托卫星平地技术实现精准找平,结合旱平免搅浆技术,不仅让明年春耕省时省力,更将田间作业标准推向新高度。
作为智慧农业的基础工程,高标准农田在此被赋予创新内涵。分公司以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农田智能监测面积达158.8万亩;配套水泵远程控制、农渠进排水闸、格田闸门等自动灌溉设备1.7万余套,实现12.8万亩农田智能灌溉。通过完善智能化、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田数字化管控能力,带动大面积粮食单产稳步提升。
物联网筑基 驱动智能农机突破
建三江分公司的智慧农业发展历程可圈可点。2017年,借着国家首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东风,分公司率先在七星农场建设农业大数据系统,全方位提取农作物生长要素信息,为精准农业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目前,分公司已布设气象监测、土壤监测、摄像头、叶龄诊断等物联网设备1723台(套),为智慧农业发展筑牢基础。这些设备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经验依赖转向数据科学决策转变。
在智能农机领域,分公司走在全国前列。现有各类智能机具2.5万台(套),其中,少人、无人驾驶机具超两万台(套),农业智能化作业水平超过20%。国内首批智慧农场群的战略布局初见成效,分公司成功建设9个管理可量化、数据可利用、经验可复制的智慧农场,先后突破农机作业路径规划、智能控制、多机协同、自动避障、无人驾驶、机群调度、远程监控等关键技术,累计开展智能农机作业面积2380.76万亩次。
数据融合 打造“建三江模式”
近日,走进建三江分公司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更新着各农场数据。工作人员介绍,数字农业管理云平台横向打通了“感知——决策——执行”的业务断点,纵向贯通了“分公司——农场——种植户”三级数据体系。
为破解“数据孤岛”难题,分公司自2022年起对原有平台进行系统性整合,构建起横向跨域协同、纵向三级联动的数字农业管理云平台。该平台深度融合北斗导航、遥感监测、5G传输、物联交互等技术,与寒地水稻标准化种植模式形成“技术+农艺”双轮驱动。平台集成集团化运营、智能叶龄诊断、精准施肥、自动灌溉、气象预警等20余项功能模块,实现从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到执行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开创多源数据融合、作物仿真模拟、AI智能管理、智慧农机协同的农业生产新局面。
当下,分公司的技术革新带来显著成效,通过智能叶龄诊断、双氧浸种催芽等技术应用,水稻种子用量减少10%,育秧周期缩短7~9天,亩均减肥15%,节水超50立方米;旱田生产实现亩均减药15%~20%,作业标准与质量双提升。这一系列突破,不仅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更铸就可复制、可推广的 “建三江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数字赋能”的生动范例。
未来,建三江分公司将以智慧农场全重实验室落地为契机,高质量推进“数字三江”建设。重点在完善数字农业管理云平台、加快农业人工智能应用、攻关黑土地保护系统、打造数字农业应用实践基地、推广智能农机应用、开发智慧水利指挥系统、培育壮大农业数字经济等七个方面持续发力,为黑土地保护及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开启智慧农业守护黑土地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