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7月07日 08:38
来源:洪河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张丽丽
点击量:
八十八年前的今天,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撕裂了华北宁静的夜空。这声枪响,不仅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更成为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集结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七七事变",那些血与火铸就的记忆,那些先烈们用生命书写的担当,已然沉淀为我们民族精神基因中最为坚韧的部分。
"七七事变"留给我们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事变爆发后,北平城内,二十九军将士以简陋武器奋起抵抗;全国各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游行,"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吼声响彻云霄。著名抗日将领佟麟阁在身负重伤时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殉国,临终前留下"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的豪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码。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到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深沉的情感。
"七七事变"留给我们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殉国,东北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持……这些感天动地的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往往在最危难时刻表现得最为显著。"正是这种不屈的气节,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依然保持文明的火种不灭。今天,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保持定力,在科技封锁、贸易打压等新型挑战面前挺直脊梁。
"七七事变"留给我们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勇气。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调整策略,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为持久抗战注入强大动力。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持教学科研,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沿海工厂内迁,奠定了战时工业基础;文艺工作者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激发了全民抗战热情。这种在危局中求变、在困境中创新的智慧,正是"七七事变"的精神力量。当下,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革新精神,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今天,我们致敬先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们的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是攻克"卡脖子"技术;对企业家而言,是打造民族品牌;对普通劳动者而言,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青少年而言,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止。今天,我们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回望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让那永不磨灭的枪声时时警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发展任重道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精神之火永不熄灭,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