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09月28日 08:36
来源:前锋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王赫然
摄影作者:王赫然
点击量:
本网讯(王赫然)草原上,牛羊成群,年幼的小驴也在肆意的奔跑;湿地里,一只苍鹭在水边惬意地饮水,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画卷,正在前锋农场悄然绘就。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三江大地上,留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北大荒的土质要不断优化、不能退化;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的殷殷嘱托。五年来,前锋农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北大荒集团“1213”高质量发展工程体系和“32366”任务体系,按照建三江分公司“一目标、两平台、八区、九大工程”战略要求,用可持续理念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好“用地”与“养地”的辩证关系,确保现有118万亩耕地保有量不减少。
把诊问脉,为黑土地“开方”
随着秋收生产大幕徐徐拉开,前锋农场土壤取样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在农场第十三管理区一号地,一台土壤取样机正在田间进行取样作业。农场土肥化验中心化验员张伟说:“我们取回的110个土壤样品,经过烘干处理,待土样重量恒定后,便可更加精准地记录、测算和称重数据。”
土壤容重的测定结果,不仅可以了解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还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为有效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黑土地保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农场土肥化验中心每年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试验也到了土壤检测阶段,化验员刘建友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等这些土样风干后,经过过筛、制选,挑出成品,然后进行土壤检测,测出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和有机质、pH值等相关数据。”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合理确定施肥量和肥料中各营养元素比例,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力争通过科学“投喂”,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更健康。眼下,各项化验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预计12月底可全部完成 。
为使黑土地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农场在秸秆全量还田、全面积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替代,推广有机肥、水稻侧深专用肥、水稻专用基肥54.3万亩;推广生物农药、绿色农药替代化学农药40万亩;水田100%应用浅、湿、干灌溉技术和节水控灌技术,并开展水田灌溉用水测试工作,超前启动灌区建设,做好前期工作准备,建成后可实现灌溉面积74.13万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今年实施格田化改造24万亩。
对症下药,给黑土地“补劲”
对北大荒人来说,黑土地是“饭碗”,也是命脉,为守护好赖以生存的黑土地,智慧的前锋人通过不断改进完善配套农业技术措施,将科学减肥、合理用肥做到了极致。
在前锋农场科技园区,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让农场100亩大豆“吃饱喝足”。“通过这条浅埋滴灌带,水肥溶液就可以直接输送到植株根部,对比传统喷灌模式减少了水分蒸发。另外,液体肥料的吸收率能达到90%以上,所以,施肥量减半就完全够用了,既节省了肥料,也避免了过度施肥对土地的伤害。”园区技术人员段军臣说,自从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采用水肥溶液替代颗粒化肥,每亩地的施肥量大幅减少,还不到原来的一半。
“只种地、不养地”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需要政策拉动,更需要科技支撑。为此,除了实施科学有效的“减肥”措施外,农场还通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方式,让科技成果第一时间转化到田间地头,持续为黑土地“加油补劲儿”。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技术、压实责任等举措,建立多维度黑土地保护网。
黑土千代传,良田百世耕。为进一步强化全民保护黑土地的责任意识,农场利用微信、抖音、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大黑土地保护工作宣传范围和力度,广泛普及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截至目前,农场累计悬挂条幅15幅、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微信等新媒体推送3000余次。通过优化组织机构,强化责任落实,农场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田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督导推进落实。同时,根据区域分布和土地权属的原则,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责任体系,设置六级“田长”,每季度对各管理区工作调度一次。
多管齐下,让黑土地“生金”
金秋时节,在前锋农场第十管理区种养结合示范田内,两台收割机正在为种植户纪加彬家收水稻,几辆卡车停在稻田旁边,等着运送新收获的稻谷。
纪加彬家的这片地面积600亩,是农场推广种养结合项目示范点。“今年,管理区帮我们签蟹田稻订单,种出来的蟹稻属于纯绿色有机食品,粮贸公司很认可,一会儿水稻收完,厂家就直接拉走,给的价格也不错。”纪加彬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是他采用种养结合模式的第四个年头。据了解,4年前,农场积极帮他协调承包了600亩水田,制定了特色种养蟹稻共作项目规划,还帮他精心挑选了抗病、抗倒伏、米质优的水稻品种,又帮他在田间投放了3000斤蟹苗,从种到收全程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水稻的标准进行管理。
近年来,农场创新探索“双水双绿”“蟹稻共养”模式,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辖区水资源优势,采用绿色品种、绿色新技术进行稻田种养,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水产“双绿”产品。2020年,农场将该地块列为科技示范点,示范带动更多种植户走上特色农业之路。农场农业发展部对田间路、地点房及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并对该地块的标准化格田改造工作,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通过连续4年的示范推广,我们综合水稻和螃蟹两方面的收益分析,水稻亩效益378元、螃蟹亩效益370元,比传统种植水稻效益翻了一番。”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左仲山表示,蟹稻共作模式的落地,成功开启“双水双绿”新“稻”路。
今年,农场在特色种养的基础上,将科技示范点升级打造成集“双水双绿”、黑土地保护、绿色农业全替代、有机肥应用、叠盘暗室育苗、优质米栽培、变量施肥应用、辅助直行宽窄行插秧、标准化格田改造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
一分耕地,百代生计。农场千方百计守护珍稀黑土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通过全面积推广应用“一改、两节、三提、四减”水稻种植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田标准化改造任务,集成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22项,落实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7万亩、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面积一万亩。以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土壤化验室为依托,农场全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粮食单产增加30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由3.83%提高到3.86%。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前锋农场将继续贯彻落实好黑土地保护有关要求,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抓手,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牢牢端稳“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