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5月16日 08:52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朋友,您领略过北大荒万亩大地号的壮美吗?浩瀚的稻浪此起彼伏,迸发着对这片神奇的黑土地的热爱。这里谱写过恢宏壮阔的拓荒史诗,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出生在北大荒,从小就听老一辈说,北大荒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奇迹。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几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用青春、热血、汗水和生命换来了今天黑土地的累累硕果。如今的北大荒已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祖国东北角的三江平原深处,乌苏里江畔的八五九农场,有一处美丽的现代化家庭农场,这里林茂花繁,水碧天蓝,风清草绿,有耕地6000亩、林地3000亩、湿地1000亩,这就是圈河家庭农场。我曾有幸采访过家庭农场场长葛柏林,时任八五九农场三分场场长的葛柏林勇当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葛老告诉我,在1996到1998年,当时连续几年洪涝灾害,机械力量效率低,无法保障粮食收获,正赶上农垦引进第一台智能化大马力拖拉机,这个拖拉机比原有拖拉机效率高十倍,能保障当年的粮食顺利收获,说到这,葛老脸上流出了灿烂的笑容。依然记得在圈河家庭农场里,有一处小屋,小屋里还保留着当初开发建设家庭农场的原貌,狭窄的空间里放着用木板搭成的大通铺、两口锅、一个简易碗架,从这简陋的条件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艰辛。葛老告诉我:“开发建设之初,我们建这个小房当时条件是比较困难,因为周边都是一片荒原,也没有道路,再加上那时候政策多变,一会说让建一会说不让建了,有一次我跑地号让雨淋了发低烧,在这个小屋的小炕上躺了三个月,当时职工都回原单位了,那时候不让雇工,当时我在小炕上躺了三个月,发低烧,后来我老伴陪伴我坚持下来了。”我深深感叹,最初的艰辛没有击败这个拥有顽强意志的北大荒人,几经坎坷,一路拼搏,到1996年,家庭农场累计开发荒原一万亩。如今,家庭农场年产粮豆3000多吨,够装一列专列,可以解决城市两万余人的口粮。
作为一名北大荒的建设者,葛柏林在圈河家庭农场开设了家庭农场发展历程、文化长廊、湿地栈道、稻田栈道、野生鱼池、旧农机展示、出土文物等景点,很好地展示了北大荒文化内涵,2016年,圈河家庭农场被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百余次。葛柏林也荣获全国首届十大种粮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被评为《农民日报》“农村改革四十年十大时代人物”。
一个人坚守理想一时不难,难的是用一生坚守最初的梦想。葛柏林便是这样的人,他倾毕生心血,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须有我的担当和豪迈,追梦绿水青山,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在北大荒开发建设之初,有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在这片黑土地上艰苦奋斗,凝练锻造了北大荒精神,这一精神也将继续激励新时代的青年们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为建设“三大一航母”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我的家乡还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有很多头衔,有人说他是企业家,坚守责任、反哺社会,走旱改水发展之路;有人赞他为劳模,多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我却更愿意用“工匠”来称呼他,他就是八五九农场的穆文亮,第一管理区是穆文亮奋斗终身的地方,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第一管理区积极探索“旱改水”“泥草房改造”等道路,先后获得文明管理区标兵、北大荒先锋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劳模精神得到了传承,穆文亮的儿子穆洪启在2022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模的荣誉,真正实现了一个垦荒人的诺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为了一方百姓,穆文亮不知疲倦,每天都忙碌在田间地头,从不爱惜自己的身体。2001年,正值大田播种的关键时期,穆文亮一连几天腹痛,实在坚持不住了,被农户们送往医院,被医生诊断为恶性肿瘤,但他仍然坚持工作在机车轰鸣的田间地头、堆满粮食的晒场以及困难职工的家中。群众们知道他的病情后都自发捐款,当连队书记拿着这些钱交给穆文亮时,他却拒绝了,他委托连队书记和妻子,挨家挨户地把钱退了回去。经过治疗,穆文亮的癌细胞基本被清除,他除了每年做一次化疗外,仍然顽强地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穆文亮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在这片热土上,对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不仅仅是对梦想的追求,更是对北大荒精神的传承。回眸七十九载风雨路,北大荒集团始终牢记职责与使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建成了“中华大粮仓”,如今,千千万万个北大荒人正开拓奋进,踔厉奋发,奋力书写黑土地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在北大荒,有无数像葛柏林、穆文亮一样的一线农业生产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演绎着“劳动筑梦、奋斗兴企”的精彩华章。
走进新时代,迈进新征程,勇担新使命!北大荒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殷嘱托,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挺起科技强企业,产业报国的坚强脊梁,在建设农业强省推进龙江振兴的新征程中,逐梦前行,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