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4月18日 02:47
来源:七星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伏媛媛
点击量:
四月,黑土地在春风里苏醒,田野生机勃发。春耕以来,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万象“耕”新,新设备、新农技、新机械,希望田野“新”力满满,奏响丰收“序曲”。七星正以科技为笔,描绘着数智农业的崭新图景。
科技创新——开拓农业生产“新维度”
走进第十九管理区育秧大棚,5层立体苗床整齐排列,秧盘搭载着“升降电梯”缓缓转动,每盘秧苗都能充分接收光照,均匀享受水雾润泽,这是七星最新落地的立体循环育秧系统——告别了传统平铺育秧的“地面经济”,让秧苗住进了垂直拓展的“空中农场”。
据厂家工作人员介绍,该智能系统实时调控棚内温湿度,将温度稳定在25℃,湿度保持在80%,育秧周期从45天缩短至25天,同等面积育秧量提升3倍。立体苗床不仅节省土地,更让秧苗根系健壮,抗逆性提高20%。
走进种植户安厚建的育秧大棚,绿意盎然,一片新希望。“今年育苗,我根据密苗机插技术的要求,每盘播干种270克,用苗量比传统方式减少50%,插秧时配套使用侧深施肥技术,预计每亩增产15%左右。”安厚建蹲在秧田边,看着茁壮生长的秧苗,忍不住感叹:“我家的357亩水田,往年需11000盘秧苗,现在有6000盘就够,光雇工成本就省了0.9万元。
装药、起飞、悬停、喷洒……伴随着“嗡嗡”声,植保无人机螺旋桨飞转。在七星分公司技术人员熟练操控下,满载肥料的无人机沿设定路线匀速飞行,肥料均匀洒向稻田。这种新型作业方式省时省力,让农田管理更高效、精准,为现代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动力。
数字耕管——激活农田管理“智慧芯”
在七星水稻育秧大棚内,与哈工大合作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成为春耕“新劳力”。这些搭载AI视觉系统的设备在育秧大棚内往返穿梭,实时监测秧苗高度、叶龄及病虫害情况,通过光谱分析精准识别土壤肥力变化,为精准育秧提供“数字支撑”。
走进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二楼,“数字七星”云平台上的物联网终端数据正在实时跳动着,平台整合气象、土壤、农机作业等12类数据,为每块耕地生成包含pH值、肥力等指标的“数字画像”,自动推送最佳播种和施肥方案。春耕以来,平台已向种植户发送智能决策3000余条,预计亩均节约成本20元。
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七星春耕实践展现着数字农业的力量。今年春耕数字化技术使作业效率提升 30%,预计粮食单产提高 5% 以上。目前,七星正与 14 家科研院所合作推进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项目、万亩无人化智慧农场项目和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前沿科研项目,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进程,让黑土地上的春耕故事续写更多科技篇章。
生态赋能——守护黑土粮仓“生命线”
“你家的这块地有机质含量为4.5%,PH值为6.8,建议适当增施有机肥。”这张凝结着样本检测数据的施肥处方,正是七星守护黑土地的科技“密钥”。
为全面掌握土壤肥力状况,七星组织科研团队运用“土壤CT扫描”式的精准检测技术开展土壤检测,借助GPS定位“S”形采样法,采集了1200份土壤样本,检测 PH 值、有机质、微量元素等10余项指标,生成2950份“定制化” 施肥方案,实现“一块一策”精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对土壤、水体、大气环境污染。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缓解地下水局部超采问题,七星探索“高标准格田+农艺措施+智能灌排”的黑土地保护新模式,配套建设智能化灌溉系统与生态排水沟,通过“数字七星”一体化云平台,实现滴灌、喷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达成了“按需供水、精准调控”的目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更是需要精心呵护。”七星农业生产部部长石岩蹲在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旁说:“以前的小池子,机车搅浆平地跑不了多远就得转弯,不仅窝工费力费油,池子边缘还都是拖拉机轮胎碾压的深辙,影响插秧质量。去年改成了大池子,不仅作业效率和质量高,粮食产量也会提高不少。
春日的黑土地上,科技如利刃破茧,智慧似春雨润土。七星以科技为桨,划动春耕新篇,让良种扎根智慧,让丰收接轨数字,让沃土永葆活力。(伏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