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从爷爷的垦荒号子到我的智慧农业梦

时间:2025年08月14日 08:10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清晨四点三十分,三江大地的晨雾还未散尽,无人机已经盘旋在万亩稻田上空。显示屏上,秧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数据实时跳动,突然,东经132.47°、北纬47.25°区域亮起红色预警。我正要调整参数,手机里传来爷爷沙哑的嗓音:"小军,第五作业区东南角有稻瘟病前兆,和1983年那场一个样。"

我愕然回首,看见85岁的爷爷正拄着枣木拐杖站在田埂上,晨露打湿了他洗得发白的垦荒队制服。这位1958年从山东支边来的老垦荒队员,总能在智能系统报警前就嗅到危机的气息。

"您怎么......"

"土地会说话。"爷爷的拐杖戳了戳脚下的黑土,"当年我们十八个人在这搭窝棚时,这里的土层能攥出油来。"他弯腰抓起一把泥土,黧黑的手掌与黑土几乎融为一体,"现在你们年轻人管这个叫......叫什么来着?"

"土壤有机质检测系统。"我递过平板电脑,爷爷却笑着摇头,从怀里掏出个发黄的笔记本。翻到1987年那页,密密麻麻记录着节气、墒情和产量,字迹被雨水晕染得像幅水墨画。正午的农业技术中心,我正在演示"智慧三江"农业云平台。大屏幕上,无人机航拍图与60年前的勘测图重叠显示。"这里曾经是沼泽区,"我指向蓝色区块,"爷爷他们用人力开挖了第一条排水渠。"画面切换,如今同一区域布满传感器节点,无人拖拉机正在精准施肥。

"我们这代人用北斗导航代替了指南针,用大数据分析替代了老农谚。"我点击屏幕,调出爷爷那本笔记的电子档案,"但垦荒精神从未改变——"突然,系统警报大作,气象卫星显示强对流云团正在逼近。暴雨来得比预报还急。我和同事们冲向试验田抢收稻种,却看见爷爷早已在雨中弓着腰,把塑料布盖在种苗箱上,动作利落得不像个耄耋老人。雨水顺着他深刻的皱纹淌下,滴在胸前的垦荒纪念章上。"1956年抢收小麦时,"他喘着粗气说,"我们三十人手拉手围住粮垛,硬是用体温烘干粮食。"

雨停时,夕阳给云层镶上金边。爷爷蹲在田埂边,教我辨认被雨水冲刷出的黏土层:"这下面两尺有排水暗管,是1972年我们用铁锹挖的。"他的指甲缝里嵌着黑土,而我的智能手环正在监测土壤含水率。两代人的影子在积水中交融,仿佛时光的显影液。

那天深夜,我把爷爷的笔记录入系统时有了新发现——在1998年抗洪记录后面,他用铅笔写着:"今日保住种子库,来日才有新希望。"我望向窗外,月光下的稻田里,环境监测无人机正闪烁着绿色的航灯,像极了爷爷口中垦荒夜战时漫山遍野的马灯。

单位: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 

作者:刘铁峰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