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1月14日 11:00
来源:大兴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李雪
点击量:
进入北大荒版画建三江馆,映入眼帘的就是来自著名版画家晁楣先生的《第一道脚印》,版画的内容是年轻时的晁楣亲身经历,当时的他作为一名复转官兵来到北大荒加入勘测队,面对茫茫荒原,一脚踩下去,可能是深沟,也可能是沼泽,甚至可能葬送生命,走在前面的人义无反顾,后面跟着的人踩着脚印徒步踏荒,一代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刻在了荒原之上,告诉我们什么叫一往无前的“领头雁”,什么是敢于冲锋的“带头人”。这不禁让我想到我身边的一位老党员,用40年的时间致力于农业科研、科技试验和示范推广,用一颗守望稻田的初心,带动一方百姓走向增收致富的道路,为北大荒科技兴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就是大兴农场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区老党员、标准化格田改造“第一人”胡春光。
“往前站” 敢于做破解传统农业的引路人
80年代,在胡春光记忆里农业生产连年遭受水灾,十几岁的他眼看着父母忙活一年的成果就这样被洪水淹没,他能做的也只是和父母一起顶风冒雨去排渠放水,拿着镰刀站在冰冷的洪水中抢收只露出20公分的小麦头,这让还在上学的胡春光对改变传统耕种模式有了强烈的期盼。
成为一名正式的农业职工后,他把种地当职业,积极响应三江“以稻治涝”理念,果断改旱为水,为了能种好地、多打粮,他常常翻阅科技书籍、拜师学艺,整天“泡”在自家稻田里,思考着,如何增产增效?梦想着,如何致富奔小康?他内心深处给出了坚定的答案:必须敢闯敢试,走科技种田之路。
多年间,胡春光与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在自家地块开展科技试验,先后试验了寒地水稻前氮后移、侧深施肥等新技术试验,尤其是侧深施肥插秧机专用肥的研究成果,不仅取得了国家专利,还成功探索出一整套适合建三江地区水稻种植的施肥方式,为发展节本增效农业拓展了一条新道路。
如何攻克寒地水稻“寒”的问题?是胡春光种植水田遇到的又一个难题。2017年,他主动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共同攻克水稻低温障碍性冷害这一课题。执着科技研究的他不计损失,坚持用自家水田做实验,将冰冷的井水灌溉到试验田中。经过两年的试验证明,水稻受低温冷害可减产至少20%,让周边的老百姓更直观的认识到低温冷害的危害性。自此,他率先引进了节水增温灌溉技术,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增产增效至少10%的显著成果,破解了寒地水稻不再“寒”的难题。
每一次攀登,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挑战,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在过去的20年里他致力于新技术试验,成功的让6项新技术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也让种植户们感受到了科技种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在胡春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新农人”的闪光形象。
“向我看” 勇于做格田改造的先行者
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胡春光有了更多的想法。面对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劳动力短缺等诸多挑战。如何打破制约农业发展“瓶颈”?如何进一步节本增效?胡春光再次陷入沉思。于是,他整天在地里看呀、画呀、量呀、算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两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实施格田改造。
行动是成功的基石。2019年春天,他拿出老两口辛苦攒下的16万元,开始对自家的500亩水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将原有的204个“豆腐块”似的小格田改造成24个大格田,开辟了“一路贯中、两侧为田、四周布渠”的新型标准化农田布局。改造后,不仅插秧面积增加了17亩,年可多产粮10余吨,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节本增效。一方面,通过优化农田结构,节约了肥料和水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大型格田更便于机械化操作,提高了机械化率,实现水稻产能的提升,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改造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机械投入、人工费用、土地资源破坏以及收获损失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每年可节约的生产开支高达7万元。这不仅为整个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种植户趟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一改、两节、三提、四减”节本增效新路子。
当前,该项技术已纳入北大荒32366工程体系,是“六个替代”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在集团乃至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年来,大兴格田改造面积达19万亩,增加有效种植面积6000余亩,建三江推广应用面积达200万余亩,可为种植户增收节支3亿元,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三赢”目标。
回想格田改造之初,胡春光一路走来也并非顺利,家人和周边种植户们也都曾对这一举动怀有质疑和否定的态度,然而,他始终坚信时代在发展,农业也要与时俱进,在变与不变当中,他毅然选择了向革新求变道路上迈进,更为推进北大荒和建三江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如今,60岁的胡春光依然坚守在稻田事业中,继续为农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了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领着干” 乐于做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一个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富”,引领带动更多的种植户走向科技种田致富路,也是胡春光一直放在心上、付诸行动上的“大事业”。作为大兴“十亩一田”党小组组长,他带领党小组成员建立专家问诊、科技示范、志愿服务、助农营销4个先锋示范岗位。在农业生产期间,种植户遇到“疑难杂症”问题,胡春光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现场诊断”、“手把手”指导。他化身田间地头“科技讲师”,义务向前来“取经”的人们“传经送宝”,推广标准化格田改造、叠盘暗室、变量侧深施肥等22项农业新技术。他在田间地头建设了科技小屋,设立了便民服务站,带领党小组成员围绕生产节点、工作重点、群众难点在“稻米全产业链”上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年均180余次。近年来,累计接待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人数达2万余人次,现场“教学”100余次,带动全场种植户走向科技致富和节本增效之路。
俯瞰稻菽千重浪,轻嗅满地稻花香。作为一名老党员,胡春光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家乡的万亩良田。看到种植户们也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成果,他由衷的感到欣慰和自豪,他终于圆梦了——从“言”到“行”,胡春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回溯北大荒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会发现一代代坚守者、奉献者和牺牲者共同撑起了北大仓的脊梁,有“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小麦和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冯紫琅,还有我们身边的党员带头人田福山、张景会、胡春光。我想正是这些平凡英雄所闪耀的光芒,照亮了大荒筑梦圆梦的历史征程,更激励引领着无数后辈紧随他们的步伐接力奋斗,用使命担当挑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用守望稻田的赤诚初心书写出一张张优“粮”答卷,展现北大荒人“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忠诚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