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黑土丰碑: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精神密码

时间:2025年08月13日 08:16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坐标上回望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峥嵘岁月,作为一名农业管理者,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垦荒史诗,更是一部蕴含中国农业发展密码的启示录。七十余年来,这片曾经"莽莽苍苍、渺无人烟"的荒原,如今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发展轨迹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珍贵的精神基因与管理智慧。

一、精神铸犁:以信仰开垦冻土

1947年,当第一批垦荒者踏进这片年平均气温仅1.4℃的苦寒之地时,他们面对的是无垠的沼泽、肆虐的"大烟炮"和凶猛的狼群。但十万转业官兵、五十四万知识青年用"向地球开战"的豪情,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作为农业管理者,我特别关注到1958年王震将军带领复转官兵开发三江平原的决策智慧——采用"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的滚动发展模式,这种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思维,至今仍是我们制定农业政策的宝贵镜鉴。

二、科技为种:用创新浇灌黑土

从人拉犁到无人驾驶农机,这背后是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在农场管理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的变革力量:友谊农场引进苏联农机具开启中国农业机械化先河;徐一戎研究员毕生钻研寒地水稻技术,将种植纬度向北推进3度;如今"北斗+"精准农业系统让每块田都有了"数字身份证"。这些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农业现代化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在推广"垦区模式"时,特别注重其"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系统集成经验,这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正是当下乡村振兴最需要的解决方案。

三、制度创新:以改革激活沃野

北大荒的发展史,半部是垦荒史,半部是改革史。从"兵团体制"到"农垦改革",从"大锅饭"到"家庭农场",每一次制度创新都释放出巨大生产力。作为农业管理的实践者,我常思考黑龙江垦区"四到户、两自理"(土地、机械、盈亏、风险到户,生产、生活费自理)改革的管理学意义。这种既保持规模化优势又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统分结合"模式,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式。当前我们推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雏形就源自垦区早年创建的"五代一统"(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销,统一经营)服务机制。

四、时代答卷:让精神薪火相传

今天的北大荒,粮食产能已突破400亿斤。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这里孕育出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担当精神。在粮食安全日益重要的当下,北大荒的管理实践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要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是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每年秋收时节,当我站在金色稻浪中,仿佛能听见当年垦荒青年的青春誓言在与现代大农机的轰鸣交响共鸣。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嬗变,是一部用汗水与智慧写就的农业现代化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农业的根基是土地,灵魂是精神,翅膀是科技,活力来自改革。作为新时代的农业管理者,我们既要当好"北大荒精神"的传承者,更要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创新者,让黑土地上的精神密码,持续解锁中国农业更加辉煌的未来。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每一粒稻谷都是丰碑,每一垄黑土都在诉说—这里生长的不只是粮食,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单位:浓江农场第八管理区 

作者:朱治霖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