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29日 08:15
来源:前锋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陈继成
点击量:
秋日的阳光斜斜洒进书房,孩子正伏在书桌前写作业,手边用完的练习本被孩子们仔细翻到背面,一笔一画地演算着。这熟悉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母亲——那个把药盒拆成“验算纸”,用一生践行“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女人。在“书香三八”这个充满敬意的日子里,母亲的身影愈发清晰,她没有留下多少笔墨,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为我们兄妹仨铺就了一条满是书香的路。
小时候家里穷,“白纸黑张”是母亲挂在嘴边的话。那时没有多余的草稿纸,母亲总会把吃完药的纸盒小心翼翼拆开,压平叠好,整整齐齐地码在简易书桌的抽屉里。我们兄妹仨放学回家,就围着桌子,在带着淡淡消毒水味的硬纸板上算算术、写生字。有时纸不够用,连纸盒的折痕缝里都写满了字,母亲见了,总会笑着说:“字写在纸上,学问记在心里,不浪费就好。”她从不舍得扔一张纸,哪怕是我们写过的作业纸,也会收起来,背面用来记家里的账目,或是抄录新闻里的重要句子——那些从黑白电视里听来的“天下事”,被她歪歪扭扭地写在纸上,成了我们最早的“课外读物”。
那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到傍晚,大哥就拿着几根铝丝,蹲在电视旁摆弄自制的天线,“有信号了!”他一喊,我们就像小鸟一样围过去,看着屏幕上的雪花慢慢消散,模糊的人影渐渐清晰。母亲最惦记的,是每天七点的新闻联播。不管白天在田里多累,她总会准时放下锄头,坐在电视前,听得格外认真。有时我们嫌新闻“不好看”,母亲就摸着我们的头说:“看新闻知天下,不能让你们活在没知识的世界里。”后来母亲的朋友搬家,把闭路线留给了我们,电视突然能收到十几个频道,母亲高兴得眼角都笑出了细纹:“这回能天天看新闻了,你们也能多看看外面的样子。”
2000年过年前夕,二哥用奖学金买回一台彩电,二十寸的屏幕摆在旧电视柜上,像个发光的宝盒。接通电源的那一刻,我们都屏住了呼吸——春晚舞台上的红绸子那么鲜艳,演员的衣服像盛开的花,连主持人的笑容都染上了真切的色彩。那天晚上,我们围着彩电看了很久,及时困的两眼迷离还舍不得离开。母亲坐在我们中间,手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以后你们能看见更亮的世界了,也能从电视里学更多东西。”即便后来闭路电视台越来越多,母亲最爱的还是新闻联播,她总说:“再多台也不如听新闻,知道国家的事,心里才亮堂。”
日子再苦,母亲也从不让我们在“读书”上受委屈。那时亲戚们常来劝:“一个姑娘家,念那么多书干啥?不如早点出来干活,减轻家里负担。”每当这时,母亲总会把我护在身后,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算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们把书念完。”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母亲的坚持下,我们兄妹仨都走进了大学校园。大哥考上研究生那天,母亲把录取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像是在抚摸稀世珍宝;二哥读博时,母亲特意把他的奖状贴在客厅的墙上,逢人就说:“这是我家二柱子的奖状!在南开读博士呐!”我虽只是普通本科生,母亲却比谁都高兴,她总说:“你们能读书,妈就知足了,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正。”
如今我们都已为人父母,母亲的“教育经”也成了我们教育孩子的准则。我常常给孩子讲母亲拆药盒当草稿纸的故事,讲她那句“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叮嘱。孩子似懂非懂,却慢慢养成了爱读书、惜纸张的习惯——他会把用完的本子翻到背面继续用,会每天守在电视前看新闻,作文里也常常写着“要多读书,长大报效祖国”。现在他成了班级的班长,成绩名列前茅,每次拿回奖状,都会先跑到奶奶面前,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分享这份喜悦。
在“书香三八”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终于明白,母亲或许不懂“书香”的深刻含义,却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重量。她没有给我们留下华丽的文字,却用药盒里的“草稿纸”、电视前的“新闻时间”、坚定的“读书信念”为我们种下了知识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发芽、开花,不仅在我们兄妹仨的心里扎根,更传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母亲的爱,藏在“纸”短情长里;我们的未来,亮在书香浸润中。这份由母亲开启的“书香传承”,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温暖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让我们懂得,女性的力量,不仅在于操持家务的坚韧,更在于用知识点亮后代的智慧;而“书香”的意义,不仅在于读书识字,更在于把“报国”的初心、“奋斗”的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着母亲的嘱托,让书香满溢家庭,让这份爱与信念,照亮更多人的未来。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