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7月01日 08:08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在中国版图的东北角,有一片被称作“北大荒”的广袤土地。这里曾是人迹罕至的苦寒之地,如今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北大仓”。在这片黑土地上,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或俯身于泥泞的田间采集数据,或彻夜守候在实验室调试设备,或在暴风雪中为农户传授技术。
在北大荒的广袤田野上,农业技术员的身影如同移动的坐标,串联起实验室、田间地头和农户院落。他们的日常不是简单的“朝九晚五”,而是与作物生长同频、与自然气候博弈的科技长征。他们是北大荒的农业技术员,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这片沃土,将科技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车梓潇,北大荒集团浓江农场第三管理区农业技术员,2019年大学毕业回到农场参加工作,他是管理区团队的年轻力量,他是与极端气候博弈的科技先锋,他以青春为笔绘就丰饶画卷,他的生活没有都市繁华,却拥有最辽阔的星空。在管理区宿舍的墙上贴着特殊日历—不是节假日,而是水稻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苗期、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4月1日至15日水稻育苗的最佳时间”,“4月下旬至5月初水稻插秧最佳时间”,“7月初左右是稻瘟病防控窗口”,“10月1日,开始秋整地验收”……这些用红笔圈注的日子,构成了他工作生命的年轮。
春季田埂泥泞,深一脚浅一脚的巡田常让胶鞋深陷泥沼;夏季露水混合农药,裤腿浸透后引发皮肤过敏是家常便饭。他的手机里的种植户微信群永远置顶,半夜解答技术问题如同“24小时急诊医生”。他的工作日常不仅是技术攻坚,更是人心的联结,当看到因精准施肥而恢复松软的黑土,当听到农民说“今年虫害少了三成”,这些瞬间让所有艰辛都有了答案。
他的“生物钟”由作物设定: 凌晨四点测地温,深夜值守烘干塔,
冒雪采集冻土样本,手背龟裂渗血仍坚持操作精密仪器。
当联合收割机驶过万顷金浪,当“北大荒”牌大米端上亿万国民餐桌,人们或许不会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技术员的智慧与坚守。
他的日常工作是与智能设备对话、与传统观念碰撞、与自然力量较量的交响曲。他们鞋底的泥巴沾着露水,电脑里的数据连着卫星,手中的试纸丈量土地,眼里的光芒照亮农场振兴之路。当北斗导航的精度达到厘米级,这些“现代田秀才”正在用科技重新定义—什么叫做“靠天吃饭”。
今天的北大荒,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76%,5G农场、无人农机等创新成果领跑世界。但他依然保持着最朴素的信仰:清晨下田时抓把黑土攥在手心,感受它的温度与湿度—这是任何传感器都无法替代的“大地脉搏”。在这片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土地上,他正以科技为犁,以初心为种,耕耘着中国农业的未来。他的身影或许渺小如星火,却汇聚成照亮现代农业的璀璨星河;他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谱写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史诗!
单位:浓江农场第三管理区
姓名:车梓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