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黑土长歌

时间:2025年08月13日 08:16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三江平原的春天总是裹着冰碴子来的。我蹲在田埂上,指尖抚过新翻的黑土,湿润的腐殖质气息混着柴油味扑面而来。远处无人机掠过湛蓝天际,在云端编织着金色稻浪的经纬。这片土地的密码刻在每一粒稻种里,而我的血脉早已和浓密的稻田长在了一起。

父亲的烟袋锅里盛着半个世纪的荒原记忆。1976年,这个山东汉子挤上北上的绿皮火车时,勤得利农场还蜷缩在沼泽深处。他总爱念叨初春的“桃花水”——融化的雪水漫过冻土,拖拉机陷在泥浆里,他们用东方红拖拉机拉在冻土上划出一道道垄沟时,“那时候黑土冻得比石头硬,一镐头下去虎口震出血,可心里揣着‘向地球开战’的火苗啊”。1978年的黑土地在月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北大荒的土地上又多了一个拓荒者的种子,我来到了北大荒这片土地。

1998年特大洪水的记忆。十六岁的我来到了浓江农场,看见浑浊的江水漫过田埂,成片的稻穗像垂死的天鹅折颈。但第二天清晨,农场的红旗已在堤坝上猎猎作响。职工群众用麻袋垒成“人墙”,柴油机昼夜轰鸣着抽水,老队长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倒在泥水里。当补种的秧苗重新泛绿,老队长指着地平线上的输水管线说:“看见那些银龙没?将来咱们要让洪水变甘霖。”那年秋天,建三江启动了“以稻治涝”战略转型。

十年后浓江农场已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快车道,进入水稻产业持续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也体会到了“以稻治涝”战略转型也产生问题: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二是缺乏水资源控制性工程。三是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虽然浓江农场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但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严重失衡。兴农之要、其枢在水、水兴则农兴、农兴则局强,这一年青龙山灌区的蓝图开始在图纸上呈现。

2018年秋收,无人机群掠过金黄的稻浪,在云端编织着丰收的经纬。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从粮食数量向粮食质量和耕地健康并重迈进,浓江农场休耕面积占全场耕地面积3%左右,缓解耕地生态压力,保护耕地资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藏粮于地"。

寒来暑往,我渐渐读懂了这片土地的诗行。那些凌晨四点检修农机的老师傅,那些在暴风雪中抢运种子的突击队,那些在实验室连续奋战72小时的科研人员,他们的身影叠印成新时代的北大荒群像。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正在这里化作智能育秧工厂的机械臂,化作土壤墒情监测仪的闪烁光标,化作青年职工技能大赛的焊接火花。

去年冬天,我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老照片——泛黄的相纸里,十万转业官兵正用血肉之躯对抗亘古荒原。六十五年过去,当年的沼泽地崛起为"东方粮仓",但镌刻在基因里的奋斗密码从未改变。中国工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让昔日的"庄稼把式"变成了持证上岗的"农业工程师",在"美丽三江"的蓝图上续写着"闯关东"的新篇章。

2023年在西安举办的“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中,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推广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 保障粮食安全”入选中国水利部发布的《2023 年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这个分公司也是黑龙江省唯一入选的单位。浓江农场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创新应用了水稻全生育期的“1332”节水模式,创新探索水稻全生育期节水灌溉和灌溉水精准调度模式,迈出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节水新路子。站在广袤稻田里,每当回想起98年的大洪水,深深地感觉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节约使用,对提高粮食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夜色漫过三江平原,杀虫灯次第亮起,宛如大地的星图。远处传来夜班工人的说笑,无人驾驶收割机即将开始新一轮作业。我知道,当晨光再次染红地平线时,这片浸透三代人汗水的黑土地,又将生长出新的传奇——那里有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农业强国梦,更有北大荒精神在数字时代的璀璨新生,而我们的故事,永远在稻穗拔节的声响里,生长着新的年轮。

单位:浓江农场第八管理区 

作者:王来福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