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江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 聚焦三江
【“讲好三江故事”职工征文作品】黑土地上的拓荒星芒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08:12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在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岁月长河静静流淌,沉淀下无数动人的故事。闫江,这位平凡却又伟大的劳动者,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熠熠生辉,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劳动者之歌。

1972 年,17 岁的闫江,带着少年的朝气与热血,踏入克山农场30 连,成为了一名农机驾驶员。那时候,农机设备远不如现在先进,工作环境也异常艰苦,但闫江心中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如同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他全神贯注地驾驶着农机,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将每一亩土地都耕耘得井然有序。“播得好、播得直”,简单的评价,却饱含着人们对他深深的认可与赞誉。在克山农场的日子里,年轻的闫江凭借卓越的驾驶技术,斩获全团“机车驾驶大赛第一名”,成为青年突击手标兵,光芒初绽,宛如黑土地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1984 年4 月13 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为了开发建设建三江,组织决定从克山农场抽调干部职工支援二道河农场。业务精湛的闫江,成为了推荐人选。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彼时,闫江已经成家,孩子尚小,家人心疼他要带着妻女前往艰苦的地方受苦。但闫江深知,组织的信任重于泰山,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使命。他耐心地做着家人的思想工作,坚定地说:“派我去开垦荒原,是组织对我工作能力的认可。既然国家要开发建设建三江,那就说明那里有着无限的潜力,值得我们去拼搏,去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交给我的使命!”就这样,闫江带着妻女,和218 名先遣队员,毅然踏上了奔赴二道河农场的征程,开启了他在北大荒的拓荒之旅。

当闫江一行人抵达二道河农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这里是一片莽莽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遍布,没有平坦的道路,也没有遮风挡雨的房屋。狂风呼啸,仿佛在考验着这些拓荒者的意志。但闫江没有丝毫退缩,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他深知,这片沉睡千年的荒原,将在他们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农机驾驶员,闫江肩负着开垦荒地的重任。一位农场领导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闫江啊,你的技术我们都信得过。可一定要把克山农场的一流技术带到二道河来,这起垄起得直不直,就看你的了!”闫江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开好荒,起好带头作用,他带领同事们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饿了,就着干粮和凉水充饥;困了,便在简陋的帐篷里稍作休息。在漫长的忙碌中,他成功犁出二道河农场的第一犁,为全场的作业立下了标准。“上岗要上标准岗,干活要干标准活”,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了他工作的座右铭,也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二道河农场的14 年里,闫江一心扑在工作上,像一颗不知疲倦的螺丝钉。一次,在现场会前夕,他在抢修机车时,铁片突然崩入瞳孔。医生叮嘱他必须休息半个月,否则会有失明的危险。但心系工作的闫江,第二天一早便瞒着妻子,拖着受伤的身体,来到了作业区。领导看到他,心疼地劝他回去休息,他却笑着说:“我这受伤的眼睛不用它,单眼吊线,瞄得更准!”就这样,他坚守岗位,圆满完成了任务。

又一年春天,抢播时节,闫江在驾驶室里连续工作到深夜11 点多。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休息点时,他不慎踢到农具上的钉子,脚趾瞬间被豁开,鲜血直流。简单缝针后,钻心的疼痛让他难以入眠。可一想到万亩良田的春播进度,第二天清晨,他便穿着拖鞋,拖着还在渗血的伤脚,再次钻进了驾驶室。同事们纷纷劝他休息,他却深情地说:“眼看这片地就要播完了,我舍不得休息啊,春播可耽误不得!”

闫江在这片黑土地上,用汗水和心血,将荒原变成了沃野良田。“抢晴天,战雨天,艰苦奋斗冲在前,少流血,多流汗,起早贪黑加油干,保质保量保安全,播下种子万顷田,誓为国家做贡献。”这是他写下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如今,闫江同志虽已退休,但他的精神,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了二道河农场的每一寸土地。他对农场的关心从未停止,经常与年轻一代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激励着他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垦荒的传奇。

在北大荒的历史长河中,闫江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劳动者身上所蕴含的伟大力量。每当夜幕降临,仰望星空,那颗最亮的星,仿佛就是闫江,默默地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黑土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

单位: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幼儿园

作者:刘雯

  • 建三江党建

    微信公众平台

  • 建三江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