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7月17日 08:50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北大荒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机务副主任作为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日常确实充满挑战。
凌晨三点的建三江,月光像淬过火的钢水泼在无垠的黑土地上。他蹲在收割机履带旁,指尖捻着渗出的液压油,北纬48度的夜风裹着柴油味灌进喉咙。
刘绍龙,浓江农场第三管理区农机机务副主任,负责农机设备管理、生产保障和技术支持的关键岗位,日常工作是围绕农机设备的高效运转、安全生产和团队协作。
建立农机档案,记录设备型号、购置日期,监督落实日常检修(如春耕前液压系统检测、秋收后发动机大修),组织故障应急抢修,管理零配件库存,优化采购周期与成本,落实农机年检、牌照管理,严禁“带病”设备上岗;监督安全规程执行(如作业时禁止烟火、夜间作业警示灯开启)等等,作为农场机务副主任,他还需统筹农机调度、设备维护和技术革新等工作。
春耕前:组织农机全面检修,开展安全操作培训,协调外租插秧机;跪在冰冷的泥地里检修播种机,指尖冻得通红仍精准校准毫米级误差, 秋收季:24小时轮班调度收割机,处理突发故障,监测作业质量;趴在轰鸣的收割机底排查故障,油污满身却让每一粒粮食颗粒归仓。农闲期:制定技改方案,申报政策补贴,参与行业展会学习新技术。
天未亮,他已到达农机库。他需要核对当天的作业计划,黑土地保护条例要求减少深翻,但浅耕导致杂草爆发需追加药剂。上级要求的"智慧农业"考核指标与实际操作脱节,农户对新系统抵触情绪强烈。面对种种困难,他都没有一丝怨言,勤勤恳恳的对工作负责,热心帮助每一位农户解决收割机器遇到的问题。
他是与时间赛跑的“大地医生”凌晨披星而出,深夜戴月而归,只为抢抓稍纵即逝的农时窗口。他是连接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桥梁”,需兼具技术硬实力与管理软实力,通过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农机赋能农业,效率保障粮安”的核心目标。
他用钢铁之躯守护粮食安全,以创新之火点燃农业未来—这是北大荒精神在智能时代的铿锵回响,更是中国农业从“追赶”到“领跑”的生动注脚。
尽管艰辛,但他也是支撑着北大荒年产出超400亿斤粮食的"压舱石"的使命。每一粒米背后,是数十次故障排除、上百次协调沟通、上千小时田间颠簸的积累。这种"泥水里滚出来的生产力",正是中国现代农业转型最真实的注脚。
他是黑土地上的追光者,用钢铁巨兽的轰鸣奏响丰收序曲,用沾满机油的手指托起大国粮仓。他的背影或许沾满泥土,但这份“辛苦”,正是一个民族端牢饭碗的底气与骄傲!
单位: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
作者:刘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