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25日 08:29
来源:前锋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宋君
点击量:
初秋的北大荒,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前锋农场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三位老知青,他们带着各自的爱人,时隔56年,再次踏上这片曾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土地,只为看望当年手把手教他们驾驶拖拉机的授业恩师。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师徒重逢,在这片黑土地上温情上演。
1969年,刚走出校园的王章桐(北京)、孙国辉(上海)、田大龙(天津)响应号召,来到前锋农场(反修营)支援边疆建设。对于这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说,面对广袤的田野和轰鸣的拖拉机,一切都是陌生的,时任农场(反修营)拖拉机组车长的王德友,成了他们当时的第一位“领路人”。
“王德友师傅教我们,不光是技术,更是做人的道理。”孙国辉抚摸着一张当年的黑白老照片,眼眶湿润。他记得,自己第一次驾驶拖拉机时紧张得手心冒汗,是王德友师傅在旁耐心指导,“他说,拖拉机是咱农垦人的‘铁伙计’,得像对待家人一样用心,才能让它好好干活。”王章桐则回忆起寒冬里练车的场景,“王德友怕我们冻着,总把自己的棉手套塞给我们,自己揣着冻得通红的手在车下指挥。”
“那一次经历差点要了我们师徒的命”,田大龙在回忆中讲到,那是1970年的寒冬,师徒四人驾驶东方拖拉机在一次前往运输木料的途中不慎连车带人掉进了冰窟窿里,幸好当时是空车,车体自重没有那么沉,就在车体逐渐下沉的过程中,四人迅速从冰冷的湖水中游了上来,但当时正直寒冷的冬季,几人的棉衣棉裤很快都被冻成冰疙瘩,走起路来咯吱作响,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为了保护国有资产不丢失,王德友师傅毅然选择了留下看守,让徒弟们回营部报信,等了将近两个小时,救援人员才赶到现场,王德友的脸上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嘴唇冻得发紫,浑身打着冷颤,可他依旧守在车旁,一步都没有离开。徒弟们看到这一幕,眼眶瞬间红了,心里明白,师傅用行动教会了他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守。从那以后,师徒之间的感情更深了,大家都说,有这样的师傅带路,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岁月流转,1978年末,三位知青陆续返城,各自回到大城市以后,他们虽然又有了新的工作,但谁也没有断了与王德友师傅的联系,始终将这份师徒情深埋心底。随着现在条件的越来越好,三位徒弟看望恩师的想法就越发浓烈,于是在孙国辉的提议下,三人一拍即合,带着老伴儿一同“回家”。
重逢的那一刻,85岁的王德友紧紧握住三位徒弟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回来了,好,好啊!”看着当年青涩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斑白,身边还多了相濡以沫的伴侣,老人脸上满是欣慰。三位知青和爱人围坐在王德友师傅身边,聊着当年小咬儿、蚊子、瞎虻三班倒的诸多趣事,谈论着如今翻天覆地幸福生活,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王德友师傅就是我们在这儿的亲人。”孙国辉的爱人感慨道,来之前听老伴儿说了无数遍农场的故事,这次亲眼看到这片土地的富饶,才懂他为何对这里如此眷恋。
回访期间,三位知青还参观了农场的现代化农机停放中心、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农场场史馆、学校等地。看着现代化农机装备、智能化设备和万亩良田,他们不禁感叹:“当年王德友师傅盼着农机更先进、粮食多增产的梦想,现在全都实现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临行前,三位知青含泪告别,激动的说:“56年了,这份师徒情比北大荒的黑土还厚重,只要走得动,我们还会再来,看看师傅,看看这片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土地。”
随着车辆的启动,第二故乡的身影渐渐远去,望着这如诗如画般的北大荒,也让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愈发醇厚绵长。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