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9月02日 07:51
来源:七星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季娟
点击量:
本网讯(霍世鑫)九月的七星农场,稻海翻涌着金色的波浪,沉甸甸的稻穗垂首而立,仿佛在静静等候一场与丰收的约定。在这个农场第十六管理区,种粮大户张勤伟每天都会穿梭在自家 731 亩稻田里,指尖拂过饱满的稻粒,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今年亩产肯定能超 750 公斤!这‘单产提升技术’真是帮了大忙,不仅让我种稻的方式变了样,更让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作为一名 “新农人”,张勤伟的种稻之路始于 10 多年前。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接过父辈手中的 “接力棒”,在七星农场承包下 157 亩稻田。从最初跟着父辈学经验,到如今成为懂技术、善管理的种植能手,他见证了自家稻田的 “蜕变”, 种植面积从 157 亩扩增到 731 亩,亩产从 540 公斤稳步提升至 690 公斤。而今年,在 “单产提升技术” 的加持下,产量有望再创新高,这让他对 “藏粮于技” 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水稻种植,育秧是关键。早春时节,哪怕大地还裹着冰雪,育秧的准备工作也得跟上。” 张勤伟回忆道。往年育秧,他全凭经验,一栋 360 平方米的标准棚,随手撒上 4 袋 12.5 千克的壮秧剂,简单混拌后就用来调配育秧底土;摆盘时也没有严格标准,能把秧盘铺好就行。可今年,“单产提升技术” 让他彻底改变了老做法。
技术人员第一次走进他的育秧棚时,带来了专业的 PH 值检测仪。“底土 PH 值必须调控在 4.5~5.5 之间,这样才能促进秧苗根系均匀吸收养分,长得更壮实。” 技术人员一边操作仪器,一边耐心讲解。按照指导,张勤伟重新调整底土配比,反复检测直到 PH 值达标。摆盘环节更是马虎不得,技术人员要求钵盘表面每 10 平方米高低差不超过 0.5 厘米,必须达到 “平、实、齐、直、匀” 的标准。“一开始觉得太繁琐,可看到后来秧苗的长势,才明白这‘精准标准’的重要性。” 张勤伟笑着说。
播籽量的调整,曾让张勤伟犯过嘀咕。往年 360 平方米的大棚,他要播 320 公斤种子,可技术人员却建议只播 250 公斤。“播这么少,秧苗肯定稀疏,到时候插不了秧怎么办?” 面对他的顾虑,技术人员拿出了科学依据:“这 250 公斤种子,是经过浓度 1.08-1.19 克每立方米的盐水筛选过的,空瘪、半仁的种子全被剔除,剩下的都是‘优质籽’,育出的秧苗不仅壮实,还抗病菌。”
半信半疑间,张勤伟用智能电动播种机完成了播种。种子被精准播在厚度 2.2-2.5 厘米的育秧盘里,平均每盘下籽 120 克,再覆上 0.6 厘米厚的盖土。让他惊喜的是,播种后仅 5 天,秧苗就出芽立针,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两天。随着秧苗生长,差异愈发明显,盐选后的秧苗出得又齐又壮,就连棚边容易受低温影响的秧苗,抗寒能力也比以前强了不少。
育秧期间,技术人员还根据秧苗生长阶段,指导张勤伟喷施除锈、生根、防枯的药剂。今年春季,不少农户的秧苗遭遇青枯立枯病,大面积受损,可张勤伟的秧苗却一株未病。“看着绿油油、齐刷刷的秧苗,我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对这‘单产提升技术’也更有信心了!”
“俗话说‘水肥跟上、虫害防好,稻穗才能沉甸甸’,夏管可是水稻稳产的关键。” 张勤伟深知夏季管理的重要性,可往年全凭经验操作,总免不了出问题。就拿防除本田水葱来说,他一直用 “打浆乐”,效果时好时坏;苗期管理也没有章法,施肥施药全看 “感觉”。
今年,技术人员为他量身定制了夏管方案。插秧后,在稻苗 7.5 叶前,技术人员建议他喷施二甲灭草松或二甲四氯。“一开始担心这药不管用,没想到喷完后,水葱全灭了,水稻不仅没受影响,茎秆管壁还增厚变硬,抗倒性也强了。” 张勤伟说。更贴心的是,管理区还送来了叶龄记录专用牌,指导他记录水稻不同时间段的叶龄,再根据叶龄状况精准施肥施药。“以前施肥凭经验,多了少了都不行,现在按叶龄来,每一分肥料都用在刀刃上。”
本田晒田是夏管中的 “重头戏”,也曾是张勤伟的 “心头病”。往年只晒田一次,一旦遇上施肥量大、大风或田间积水,水稻就容易大面积倒伏,减产成了常事。今年,他按照 “单产提升技术” 要求,采用 “两晾一烤加一晒” 的四次调控法。“第一次晾田让土壤表层见干,第二次晾田促进根系下扎,‘烤田’时控制土壤湿度让茎秆变壮,最后一次晒田巩固效果。” 张勤伟熟练地说着调控步骤。如今,他的稻田里,稻秆粗壮挺拔,根系发达健壮,即便稻穗千粒重增加、秸秆高大,也不用担心倒伏问题。“这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真是名副其实的优良耕作技术!”
稻海翻金,丰收的前奏已然奏响。站在田埂上,望着即将成熟的稻田,张勤伟的心中满是憧憬。10 多年来,从 157 亩到 731 亩,从 540 公斤到 750 公斤,数字的变化背后,是种植技术的迭代,更是他对 “端牢中国饭碗” 的坚守。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要装自己的粮食。” 这句话,张勤伟常挂在嘴边。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下,他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增收,更看到了新农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与担当。“接下来,我会继续把单产提升摆在突出位置,跟着技术人员好好学、好好干,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解锁属于自己的‘吨粮密码’,多产粮、产好粮,在端牢‘中国饭碗’中展现更大作为!”
在七星农场,像张勤伟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正用科技为笔,在黑土地上描绘着粮满仓、天下安的美好图景。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