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28日 08:15
来源:青龙山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周丽霞
点击量:
站在稻田埂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起伏如浪,指尖拂过饱满的谷粒,父亲那句“这土疙瘩里,埋着北大荒人的魂”总在耳畔回响。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与“奋进青龙山”的号角共振,我终于读懂了这句话的千钧分量。
青龙山的晨雾里,藏着太多自力更生的故事。多年前,这片低洼沼泽让机械寸步难行。父亲扛着铁锹、铺着涵管,在齐腰深的泥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当年拓荒队连像样的镐头都凑不齐,不照样开出万亩良田?”他黧黑的脸上挂着泥珠,眼里却闪着光。那个冬天,他用冻裂的双手搭起临时温室,育出的稻种播下时,每一粒都带着不服输的韧劲。如今,稻种在智能化水稻芽种基地催芽,当年的沼泽地已成亩产千斤的高标准农田,田埂边“山青水润”的展示板,正是对这份坚守最好的注解。
艰苦创业的底色,如白桦在青龙山的四季里愈发鲜明。春播与倒春寒赛跑,夏管顶着三十多度高温巡田,秋收遇连阴雨便抢收保粮。那年强降雨致沟渠积水,农场党员干部组成防汛小组,女同志用手传递沙袋,男同志跳进冷水垒墙。朝阳升起时,看着安然的稻田,有人累坐在泥地里笑出声,那笑容里,有青龙山人“勤劳质朴”的本色,更有北大荒人困难面前有我们的豪情。
勇于开拓的脚步从未停歇。智慧农业上线初期,老职工对无人驾驶插秧机操作犯难,技术员小张将操作流程画成漫画贴在农机上。如今,手机监控墒情、无人机精准施肥已成常态,智能气象站、虫情测报灯等“硬核”装备持续为农业赋能,水稻新品在江水灌溉下长势喜人,不久后优质大米将走进直播间,让青龙山的米香将飘向全国。这份敢闯敢试的劲头,让黑土地不断结出创新果实。
甘于奉献的身影,早已融入青龙山的日常。退休职工史大哥义务辅导孩子,农机手们农忙时不分你我,党员干部们吃住管理区。正如老辈人所说:“北大荒精神不在惊天动地的大事里,就在弯腰拾穗的瞬间,在为别人搭把手的时刻。”
暮色中的青龙山,晚风送来阵阵稻香。从拓荒者的犁铧到新时代的耕耘,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精神密码。作为垦荒第三代,我深知传承北大荒精神,就是要在每寸土地种出责任,在每项工作倾注担当。当北大荒精神的种子深深扎根,必将在这片山青水润的土地上,生长出更壮阔的未来。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