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08日 08:08
来源:前锋农场有限公司
作者:梁芳
点击量:
观夫先民稼穑,赖天而作,凭地而息。春播夏耘,汗滴禾下;秋获冬藏,岁计难期。旱则田裂如龟,涝则苗漂似萍,虫噬则穗空,病侵则秆萎 —— 斯乃农耕之旧境也。及至近代,科技破局,犁锄让于铁械,经验代以数据,阡陌间起智能之象,仓廪里藏科学之功。此非天工之变,实乃人力借科技而胜天也。
若论育种之奇,科技为笔,基因作笺。显微镜下,观染色体之缠结;测序仪中,读生命之密码。分子标记,如识途之马,定向筛选优良性状;基因编辑,似裁云之剪,精准剔除劣质基因。抗虫棉立,螟蛾绕田三匝而不敢近;杂交稻熟,亩产千斤十石而未曾歇。耐盐碱之麦,能向滩涂要膏腴;短生育之豆,可与霜雪争农时。一粒种子,载万千数据,承十年心血,落地便生金,破土即含瑞。
再言耕植之智,机杼代劳,智能运筹。铁牛驰野,履带碾尘,一日耕播万亩,胜百人旬月之劳;无人机翔空,旋翼带雾,一时喷施千畦,较十夫终日之效。播种机行,深浅匀如量度,株距密似星罗;收割机过,禾秆分行有序,颗粒归仓无遗。更有物联网织网田畴:土壤传感器埋于地下,察墒情如医者诊脉;气象站立于埂上,测风雨似军师观阵。手机屏上,见苗情之枯荣;云端库里,算水肥之多寡。AI 算法调灌溉,滴灌喷灌,按需而至;大数据定施肥,氮磷钾素,配比方施。旱涝无忧,丰歉可卜,昔日 “看天吃饭”,今成 “知天而作”。
又说生态之谐,科技为桥,循环相生。秸秆还田,经微生物分解,变废为肥,沃壤而不伤土;禽畜粪便,借沼气发酵,化污为能,燃灯而兼炊饭。生物防治,以虫治虫:赤眼蜂寄卵于螟巢,蚜茧蜂吮汁于蚜腹,不用农药而虫害自消;物理驱虫,以光诱杀:频振灯引蛾赴火,性诱剂诱虫入瓮,未染毒物而虫灾自灭。测土配方,按需供肥,免土壤之板结;精准施药,控量减残,保果蔬之纯净。有机种植,借科技之力去化肥之弊;绿色养殖,凭技术之巧除抗生素之害。田埂生野草以护蛙,塘中养鱼虾以净水,稻渔共生,林牧相依,科技让农耕归自然,而胜于自然。
盖闻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古之农,力尽于田而仓常虚;今之农,智施于技而廪自实。从刀耕火种到智能耕种,非独工具之变,实乃思维之新;从经验相传到数据驱动,非唯方法之改,更是文明之进。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台机器解放生产力,一个算法重塑农业态。科技入田,田生金;科技兴农,农强国。
噫吁嚱!观今日之田野:麦浪翻波,藏芯片之智;稻穗垂金,含代码之精。农人不再面土背天,而执屏掌数;农耕不再汗流浃背,而运智用巧。此非科技之伟力欤?愿科技之花,常开于阡陌;愿仓廪之实,永裕于神州。则天下足食,四海安康,可期也!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