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14日 08:10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在中国版图的东北角,有一片曾被称作“北大荒”的苦寒之地。70年前,这里沼泽遍布、狼群出没,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而今天,这片土地以“中华大粮仓”之名享誉世界,每年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1亿人口。建三江的蜕变史,正是一部镌刻在黑土地上的精神史诗。
荒原上的第一把火:拓荒者的热血誓言
1956年,十万转业官兵响应国家号召,挺进三江平原。他们用铁镐劈开冻土,用麻绳捆住棉袄抵御寒风,在“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的劳作中,创造了“一年开荒30万亩”的奇迹。老垦荒队员王振江的日记里写着:“我们用树枝搭窝棚,夜里常被冻醒,但天亮时总能在被头发现冰碴中开出的冰凌花——那是希望的花。”
1958年,当七星农场的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泥泞中轰鸣时,老场长李德贵在驾驶舱贴上手写标语:“向荒原要粮,向冻土要春”。
科技犁铧破冻土:现代农业的智慧突围
新时代的建三江人,用科技续写着垦荒传奇。在七星农场的物联网中心,122万亩耕地的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农场技术员张磊演示着“指尖种田”系统:“过去插秧要弯腰40天,现在北斗导航无人插秧机每天作业300亩,误差不超过2厘米。”
科技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形态。通过“三江智慧农业平台”,农户能用手机操控灌溉阀门,无人机施肥可精准到每株稻苗。2022年,建三江粮食总产达140亿斤,科技贡献率超过77%,昔日的“十年九涝”之地,如今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标杆。
稻浪千重连天碧:黑土地上的中国饭碗
在洪河农场万亩稻田边,种粮大户赵光富捧起沉甸甸的稻穗:“我们这代人不用再挨饿,但要让全中国人端牢饭碗!”建三江粮食商品化率高达85%,每年外运粮食可装满40万节火车皮。2020年秋收时,面对台风“三连击”,30万干群72小时抢收水稻230万吨,用行动诠释“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担当。
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嘱托,已化作黑土地上的生动实践。在创业农场,节水灌溉技术让每亩水稻用水量从1000立方米降至400立方米;在勤得利灌区,鸭稻共作模式既肥田又增收,生态大米每斤卖到58元仍供不应求。
精神薪火永相传:新时代的垦荒答卷
90后农学博士陈曦,放弃留校机会扎根建三江。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寒地水稻抗逆增产技术”,使稻谷出米率提高3个百分点,累计推广500万亩。“爷爷用镐头开荒,父亲用拖拉机耕田,我要用数据种粮。”在她身上,艰苦奋斗的垦荒精神被注入数字基因。
今天的建三江,智慧农业展厅与垦荒纪念馆比邻而立,无人收割机的轰鸣与博物馆里马拉犁的锈迹交响成曲。从“北大荒精神宣讲团”的银发老者,到“青年科技创新联盟”的00后创客,三代人用不同方式守护着同样的信仰。
丰碑永驻黑土,精神光照千秋
当晨曦掠过三江平原,无人机群掠过金色稻浪,5G基站与白桦林共同勾勒出现代化农业的天际线。建三江的故事告诉我们:荒原可以变成沃野,冻土能够孕育春天,而精神的力量永远比黑土更深厚。这片土地上的每粒稻谷,都是垦荒精神的结晶;每道车辙,都在书写“端牢中国饭碗”的时代誓言。正如矗立在七星农场的那座青铜雕塑——垦荒者挥镐向天的身影,早已成为永驻黑土地的精神丰碑。
单位: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区
作者:王建昭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