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8月14日 08:10
来源:建三江分公司
作者:张智勇
点击量:
五更天的建三江仍浸在靛青色的天幕里,露珠沿着稻叶边缘凝成细碎的银链。我立在浓江第八管理区的田埂上,看大型搅浆机将黑土与腐殖质翻卷成黑色绸缎。驾驶室里,老王正调试着他去年购置的智能拖拉机,说起车舱里的恒温系统和北斗导航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自豪:"这铁牛比当年咱们用北斗星辨方向还准,走直线能误差不超过三指宽。"风尘仆仆的他,眉宇间却透着老农特有的笃定——那是扎根黑土地四十年的底气。
一、历史的北大荒
1988年浓江农场的夯土墙上,还留着垦荒者用炭笔写下的"扎根边疆"。那年我出生在农场医院,接生的产婆说,我哭声里带着北大荒的风沙。祖父总说他们那代人是"用命换粮":零下四十度的寒夜,柴油炉要烧着棉被取暖;铁锹挖断的次数比磨秃的犁铧还多;最苦是1960年的"猫狗年",全家就靠榆树皮熬的糊糊过冬。可当我在档案室翻到泛黄的《北大荒日报》,1958年头版照片里,那些裹着羊皮袄的青年军垦战士,分明在笑——那是用青春与荒原较劲的笑,是把荒原变粮仓的笑。
二、北大仓的进行曲
2013年的我也回到了浓江农场,开始耕耘我眼中的“北大荒”。这里已经不是曾经的“荒”,而是名副其实的“仓”,我也依旧见证着这里的日新月异,刚来的那几年拖拉机正在更新迭代,大家卖掉了50马力的老伙计,购买了更大的90马力拖拉机,随着动力的增强,生产效率又得到了提高,生产者们已经不满足于旧的生产模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制定了更高标准的水稻技术规程,我就带着这本“小册子”挨家挨户的发放,组织大家学习,带领大家走向更高的技术台阶,本子里的每一个字组成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串串丰收的密码。紧接着水稻亩产稳定到了1200斤,再也不是以前他们心中的猫一年狗一年了,给他们带来收益的是真真正正的标准和技术,稻田已从"望天收"变成"吨粮田"。刚插秧完的农田,幼苗整整齐齐,随风摇曳却坚毅不到,看来我们的自信也影响到这些茁壮成长的稻苗了
三、充满希望的新粮仓
当秋霜爬上数字农业指挥中心的玻璃幕墙,电子屏上的数据流正跳动着建三江的心跳。气象云图里,霜冻预警比老辈人观云识天准了七分;土壤墒情监测仪,替老农们省去了扒开泥土的辛劳。在无人农场示范区,我看见插秧机吞吐着翠绿的稻苗,像绣娘在黑色绸缎上绣花。农服人员演示着手机APP远程操控:"这机器比老把式还懂稻田,它记得每株苗的间距,算得清每寸土的肥力。"围观的农户们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倒映着他们眼中的星光。
车轮碾过结霜的乡间公路,北斗卫星的轨迹在导航仪上连成银河。这片三江平原的沃土,始终在完成某种神圣的轮回:七十年前的垦荒者用血汗浇灌出第一粒稻种,今天的科技让稻穗低垂成金色的诗行。当无人机掠过稻田上空,我仿佛看见那些年轻时挺进北大荒的魂灵,正化作稻花香里的精灵。他们教会我们:土地永远在等待,等待新的耕耘者,等待春天的第一粒稻种,等待下一个丰收的黎明。
单位: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八管理区
作者:李柏昊
一审:冯金明
二审:高鹏飞
三审:任俊青